近日,中国网信网报道了一系列严厉打击网络水军的举措,揭示了网络水军在刷分控评、刷量增粉、刷榜拉票等方面的有组织违法行为。这些不法分子通过搭建自助下单平台、发布同质化文案、招募网络水军人员、利用新技术进行流量造假等手段,严重危害了网络生态,扰乱了市场秩序。自2024年以来,网信部门加大了对网络水军的打击力度,关闭下架了400余家违法违规网站平台,清理违法信息482万条,处置账号和商家店铺239万个,群组5.2万个,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次专项行动不仅显示了政府对网络水军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网络水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网络水军通过“养号”、“机器人操作”等技术手段,不断演进其作案方式,使得执法部门在打击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从刑事责任的角度,深入解析网络水军的法律界定、刑事责任认定及防范措施,旨在为相关主体提供法律指导,推动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水军的概念与主要形态
(一)网络水军的定义
网络水军,通常指受雇于公关公司或其他组织,通过在网络平台发布、转发、评论等方式,操控舆论、提升或压低某一信息热度的群体。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水军(AI水军)也成为网络水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高效、批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操控。
(二)网络水军的主要形态
网络黑公关
网络黑公关分为“金主型”和“敲诈型”两类。- 金主型:受雇于幕后资金方,捏造虚假信息,制造热搜,诋毁竞争对手品牌或个人形象。
- 敲诈型:主动策划负面信息,威胁企业或个人,索取高额“公关费”或“封口费”。
刷量
通过大量僵尸账号进行点击、浏览、评论、转发、点赞等操作,提升商品或内容的曝光率。部分网络水军还进行“养蛊”,长期潜伏模仿普通用户,提高账号活跃度,躲避平台识别。有偿删帖
为他人删除网上不利信息,分为直接删帖和间接删帖。- 直接删帖:通过职业投诉或贿赂平台工作人员,直接删除指定信息。
- 间接删帖:通过发布正向内容,提升新稿件排名,使原始负面信息排名靠后。
二、网络水军的刑事责任
网络水军的行为涉及多种刑事罪名,主要包括诽谤罪、非法经营罪、寻衅滋事罪和敲诈勒索罪等。以下将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进行详细解析。
(一)诽谤罪
1.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根据《解释》第一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即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信息,故意损害他人名誉。
- 篡改信息内容进行散布:将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对他人有害的事实,并在网络上传播。
- 明知是虚假信息仍然散布:即使知道信息是虚假的,仍然在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
2. 情节严重的认定
根据《解释》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情节严重”:
- 信息传播量大: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
- 造成严重后果:如被害人因诽谤信息导致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
- 重复犯罪:二年内多次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再次实施诽谤行为。
- 其他严重情形。
(二)非法经营罪
根据《解释》第七条,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有偿提供发布信息服务,扰乱市场秩序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1. 有偿删帖服务
网络水军通过有偿删帖,侵犯他人合法的信息交流权利,扰乱信息网络服务市场秩序。典型案例包括未经许可提供删帖服务,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 发布虚假信息服务
明知信息为虚假,仍提供有偿发布服务,造成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秩序。例如,通过发布虚假产品评价,损害竞争对手声誉,提升自身产品销量。
(三)寻衅滋事罪
根据《解释》第五条和第三条,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1. 起哄闹事
网络水军通过虚假信息制造舆论热点,煽动公众情绪,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例如,散布虚假谣言,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2. 群体性事件
编造虚假信息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严重扰乱公共秩序,构成寻衅滋事罪。
(四)敲诈勒索罪
根据《解释》第六条,利用信息网络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信息,威胁、要挟他人,索取财物的,构成敲诈勒索罪。
1. 索取“封口费”
网络水军通过散布不利信息,威胁受害人公开道歉或支付“封口费”,以停止不利信息的传播。
2. 利用信息威胁
利用散布负面信息,威胁受害人财产或名誉,强迫其支付非法款项。
三、刑事责任的认定与追究
(一)共同犯罪
根据《解释》第八条,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应以共同犯罪论处。这意味着网络水军的各个环节,包括幕后策划者、资金提供者、技术支持者等,均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刑罚适用
网络水军涉及的罪名不同,刑罚也有所区别:
- 诽谤罪:视情节严重程度,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非法经营罪: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 寻衅滋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四、结语
网络水军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型犯罪群体,其行为对社会秩序、企业形象、公民权益造成了严重影响。了解网络水军的刑事责任,掌握法律应对策略,对于从业者而言,不仅是守法经营的基本要求,更是维护自身权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必要手段。从刑事合规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严格信息审核、合法使用数据、加强内部控制、合作与沟通以及风险评估与管理,网络水军相关主体可以有效规避刑事责任,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法律的护航,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网络空间的清朗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