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及其法律责任
网络暴力的法律责任主要取决于行为方式、危害程度以及引发的后果。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网络暴力行为方式以及可能涉及的违法犯罪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网络诽谤
在信息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网络侮辱
在信息网络上采取肆意谩骂、恶意诋毁、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
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所发现的有关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
基于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目的,利用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等推送、传播有关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信息,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线下滋扰
将网络暴力延伸至线下,对被网暴者及其亲友实施拦截辱骂、滋事恐吓、毁坏财物等滋扰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或寻衅滋事罪。
网络暴力的责任主体
直接行为人
在网络上发布或传播侮辱、诽谤等信息的个体,是网络暴力的主要责任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组织者、指使者、协助者
如组织网络“水军”、“打手”等协助实施网络暴力的人,作为共同责任主体,需与直接行为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推波助澜者
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网络暴力的人,作为次要责任主体,其责任取决于参与程度和造成的后果。
网络服务提供者
提供网络平台、账号或空间的服务者,作为间接责任主体,有义务按照法律规定处理网络暴力信息。对于未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的情况,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网络暴力的救济途径
遭遇网络暴力时,根据具体情况,您可以选择以下法律救济途径:
刑事诉讼
若认为对方行为构成刑事犯罪,您可向公安机关报案以追究刑事责任。如公安机关不立案,您可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若行为涉嫌侮辱罪或诽谤罪且不适用公诉,您可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自诉过程中遇到证据难题时,可请求法院协助取证。若自诉案件揭示行为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威胁,您可申请移送案件以提起公诉。
民事诉讼
如对方行为侵犯您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您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索赔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经济赔偿等。面临迫在眉睫的人格权侵害,您可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若在诉讼中遇到证据问题,可要求法院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证据保全通知。若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尽安全管理义务,致使您权益受损,您可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
行政诉讼
若认为公安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在处理网络暴力事件中未依法履职或违法行使职权,侵害您的合法权益,您可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或撤销违法行为,并索赔。
应对网络暴力的防范策略与注意事项
面临网络暴力时,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策略以保护自己:
保持冷静
遭遇网络暴力时,重要的是保持镇定。避免情绪化回应,这可能导致问题加剧。冷静分析情况,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保存证据
及时记录和保存网络暴力的所有相关信息,如截图、录音或录像。确保收集完整的信息,包括发布者身份、发布时间、内容、平台、转发和评论量等,为日后采取行动留下证据。
寻求帮助
积极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报告情况,要求其采取措施如删除、屏蔽或断开链接。同时,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咨询律师,以获得专业的法律支持和指导。
个人信息保护
增强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设置复杂密码,使用可靠的安全软件如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等。尽可能使用匿名或昵称。
关注心理健康
网络暴力可能对心理造成影响,因此重视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适时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寻求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的心理支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结语
网络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侵犯公民的人格权,破坏网络秩序和社会和谐。面对网络暴力,我们应该了解其法律性质和责任主体,掌握诉讼程序和法律救济途径。同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应对策略,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遵守网络道德,不参与或传播网络暴力,共同促进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