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万松:“职业闭店人”灰色产业中的法律盲区

引言

近年来,随着预付式消费模式在教育培训、健身、美容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职业闭店人”。这种现象通常指的是一类专门通过接手公司股东或法定代表人身份,协助不负责任的商家迅速关店并逃避债务的人员。表面上看,这些“职业闭店人”似乎只是充当“空壳”角色,但其行为对消费者权益、市场秩序和法律监管的冲击却日益严重。

在这一现象背后,商家通过利用“职业闭店人”帮助其转移债务责任,实际上逃避了经营困境中的法定义务。这种做法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成为法律监管中的一大灰色地带。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职业闭店人”这一现象是否应当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答的法律命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职业闭店人”现象的法律性质及其可能引发的民事与刑事责任,并结合最新的法律动态,分析如何应对这一复杂的法律问题。

一、职业闭店人的行为与法律性质

“职业闭店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以预付式消费为主的行业,特别是教育、健身、美容等领域。在这些行业中,商家通过收取大量消费者的预付款来维持运营,但在经营困难时,他们往往选择“关店跑路”来逃避责任。这时,“职业闭店人”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空壳人”,他们通过变更公司股东或法定代表人身份,帮助商家迅速关闭门店,规避债务责任。

这些“职业闭店人”并不参与商家的实际经营,而只是借用其身份进行虚假的公司登记和股东变更,最终导致商家及其实际经营者逃避债务与赔偿责任。

二、职业闭店人行为的民事责任

共同侵权

“职业闭店人”与原经营者共同故意隐瞒经营困境,继续吸引消费者支付预付款,直到店铺关闭并“跑路”。这种行为显然构成了共同侵权,属于欺诈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利。在此情况下,“职业闭店人”应当与原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连带赔偿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7条规定,经营者应在收取预付款后及时清理资产和负债,并通知消费者办理返还预付款等事宜。若未及时清算资产导致消费者遭受损失,“职业闭店人”作为帮助商家逃避债务的行为人,必须承担与经营者的连带赔偿责任。

三、职业闭店人行为的刑事责任

合同诈骗罪

“职业闭店人”通常与商家共同策划并执行虚假交易,诱导消费者预付款项,尽管商家明知无法履行合同。这一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商家和“职业闭店人”在这种行为中共同实施诈骗,应当共同承担刑事责任。

非法经营罪

除合同诈骗罪外,“职业闭店人”的行为还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根据《刑法》第225条,协助商家逃避债务、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尽管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规定“职业闭店人”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但这一行为对市场秩序的影响已引起法律界的关注,未来可能通过相关司法解释或法律修改进一步明确其刑事责任。

四、即将生效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虚假登记的法律制约

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即将生效,这一新规对“职业闭店人”所涉及的虚假股东或法定代表人变更行为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根据该办法,企业在发生股东或法定代表人变更等事项时,必须如实进行登记,任何虚假登记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追究。此举旨在防止“职业闭店人”通过虚假变更登记来逃避责任,保障市场交易的透明性和合法性。

具体而言,如果“职业闭店人”在接手商家公司股东或法定代表人身份后,进行虚假登记来掩盖其实际责任,该行为将被视为虚假登记,并依法追究责任。这一规定不仅加强了对商家责任的明确要求,也加大了对“职业闭店人”这一灰色职业的法律制约,有助于遏制其在市场中的蔓延。

孙万松:“职业闭店人”灰色产业中的法律盲区 Read More »